与会世界顶级科学家云集上海
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10月29日在上海滴水湖畔开幕。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出席开幕式并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同时介绍上海落实习主席对上海发展重要指示,以及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等情况,欢迎世界顶尖科学家到上海交流、合作。中国发明协会党委书记余华荣应邀出席论坛活动,并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世界顶级科学家协会副主席、美国前能源部长、前总统顾问、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世界顶级科学家协会秘书长王侯、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等嘉宾进行友好交流。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加强科学研究,密切科研协作,推动科技进步,应对时代挑战。
习近平在贺信中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前沿领域发展,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依托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平台,推动中外科学家思想智慧和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希望与会代表围绕“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这个主题,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为共同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作出贡献。
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讲话
李强指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为我们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上海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坚定走科技创新共赢、多赢之路,把开放的“门”打得更开、把创新的“火”点得更旺、把包容的生态建得更好,让科技创新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开幕式上罗杰·科恩伯格致辞。
李强与罗杰·科恩伯格共同为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揭牌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发起,2018年为首届,第二届科学家阵容更加“豪华”,共邀请了65位世界顶尖科学家与会,包括44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1位沃尔夫奖、拉斯克奖、图灵奖、麦克阿瑟奖、菲尔兹奖等奖项得主参加。论坛期间举行“莫比乌斯”论坛、“国际大科学计划”战略对话、青年科学家论坛以及八场主题峰会,涵盖人工智能、脑科学、创新药研发、生命科学、新化学等前沿领域。
开幕式后的主旨论坛由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主持,三位新晋的201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别进行了精彩讲演,分别是物理学奖米歇尔·马约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格雷戈·塞门萨、生理学或医学奖威廉·凯林,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际生物物理联盟原主席饶子和以“非洲猪瘟病毒结构与疫苗研究”为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
余华荣书记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秘书长王侯、汇桔网高级副总裁饶学谦等友好交流
余华荣书记与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
余华荣书记与世界顶级科学家协会副主席、美国前能源部长、前总统顾问、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友好交流
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与中国发明协会党委书记余华荣亲切交流
汇桔集团是本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高级战略合作伙伴、支持单位及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论坛联合承办单位,汇桔网总裁谢旭辉高度重视与世界顶级科学家协会、中国发明协会的友好合作,希望合作多出成果。高级副总裁饶学谦表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作为基础设施,将伴随整个基础研究。希望可以得到各位顶尖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的积极参与。
汇桔负责人表示,作为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及中国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正积极配合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发挥高效桥梁的作用,连接世界优秀人才与中国企业、产业以及各地政府,赋能中国科创事业。
中国发明协会与汇桔达成合作协议,加强交流与合作,把双方达成的战略合作深化落实,共同推动运用知识产权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世界前沿课题研究等做好服务,共同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科学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美国前能源部长、前总统顾问、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分享自己的学问之道
与会代表认真听取朱棣文演讲
链接:
出席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顶尖科学家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化学家,现年72岁,斯坦福大学温泽医学教授,前俄罗斯总统和布什家族的科学顾问。因其对“真核生物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而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
朱棣文
美国物理学家,现年71岁,曾任美国能源部部长。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获得 199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迈克尔·莱维特
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现年72岁。因其“发展复杂化学体系多尺度模型”而获得 2013 年诺贝尔化学奖。
兰迪·谢克曼
美国著名细胞生物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曾任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主编,现年71岁。因“发现细胞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而获得201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野依良治
日本著名的有机化学家,现年81岁,名古屋大学教授、曾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理事长。因在“手性催化的氢化反应”研究方面的贡献,获得 2001 年诺贝尔化学奖。
塞尔日·阿罗什
法国物理学家, 现年75岁,法兰西大学教授。因开创了“用于实现单个量子系统测量和操作的突破性实验方法”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达·约纳特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结构生物学系教授,现年80岁。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是1965年以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
弗兰克·维尔泽克
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现年68岁,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因“在强相互作用理论中发现渐近自由”等夸克粒子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于200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龙·切哈诺沃
以色列生物化学家, 现年72岁。因“发现细胞中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机制”而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
巴瑞·夏普莱斯
美国斯克利普斯 (Scripps) 研究所 W.M.Keck 教授,现年78岁。因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
厄温·内尔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教授、德国哥廷根大学荣誉教授,现年75岁。因“关于细胞中单离子通道功能的发现”而获得了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库尔特·维特里希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ürich)分子生物物理学教授,现年81岁。因“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约阿希姆·弗兰克
德裔生物物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现年79岁。因发展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并使之可用于溶液中生物大分子的超高分辨率结构测定,弗兰克教授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
迈克尔·杨
美国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现年70岁,长期致力于果蝇睡眠和觉醒的基因控制模式的研究。因发现了“生物体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迈克尔·罗斯巴什
美国遗传学家和时间生物学家,布兰代斯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现年75岁。因“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巴里·巴里什
美国实验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林德教授,引力波研究的先驱,现年83岁。因“对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的决定性贡献” 而获得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迈克·科斯特利茨
英裔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现年76岁。因“在拓扑相变和物质拓扑相的理论发现方面的研究”而获得了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肯·霍尔丹
英国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现年68岁;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因“关于拓扑相变和物质拓扑阶段的理论发现”获得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大隅良典
日本细胞生物学家,东京工业大学创新研究所教授,现年74岁。因“阐明了自噬作为细胞对环境的适应性系统的分子机制和生理学意义”,他于201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爱德华·莫索尔
挪威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挪威科技大学(NTNU)的神经科学教授,现年57岁。因“发现了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而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梅·布莱特·莫索尔
挪威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挪威科技大学(NTNU)神经计算中心主任,现年56岁。因“发现了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而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村修二
中村修二,现年65岁,著名美籍日裔电子工程师和发明家,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学院材料系教授,照明技术重大突破——蓝光LED的发明者。因“发明了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实现了明亮和节能的白光源”而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亚利耶·瓦谢尔
以色列和美国著名计算化学家,南加州大学杰出教授,现年79岁。通过“为复杂化学系统开发多尺度模型”而获得了2013 年诺贝尔化学奖。
约翰·格登
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现年86岁,在核移植和克隆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方面享有盛誉。因“发现成熟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多能细胞”而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亚当·里斯
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空间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彭博杰出教授,现年50岁。因“通过观测遥远的超新星发现宇宙加速膨胀”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丹·谢赫特曼
以色列化学家,以色列理工学院材料科学系的菲利普·托拜厄斯教授,现年78岁。因“发现准晶体”被授予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托马斯·萨金特
美国经济学家,纽约大学冠名经济与商业教授,现年76岁。因“对宏观经济中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而获得了201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安德烈·盖姆
荷兰物理学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现年61岁。因“在二维材料石墨烯的开创性实验研究”而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塞浦路斯和英国双国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现年71岁。因“在市场搜寻理论和宏观经济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病毒学教授,现年83岁。因“发现了导致宫颈癌的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他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乔治·斯穆特三世
乔治·斯穆特,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现年74岁。他因在宇宙背景探测器(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上的研究而获得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罗伯特·奥曼
美籍以色列数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现年89岁。因其“通过博弈论分析在冲突与合作方面取得的成就”,他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大卫·格罗斯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和弦理论家,现年78岁。因为“在强相互作用理论中发现了渐近自由”,他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芬恩·基德兰德
挪威经济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现年76岁。因“对动态宏观经济学的贡献——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和商业周期背后的驱动力方面的研究”,他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阿夫拉姆·赫什科
以色列化学家,以色列理工学院拉帕波特医学研究学院的著名教授,现年82岁。2004年,因“发现了细胞是如何摧毁有害蛋白质的(即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他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
杰拉德·霍夫特
荷兰理论物理学家,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教授,现年73岁。因“阐明电弱交互作用的量子结构”,他获得了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约翰·沃克
英国化学家,现年78岁。他因“阐明三磷酸腺苷(ATP)生成的酶催化反应机制”而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
约瑟夫·泰勒
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现年78岁。因“发现一种新型的脉冲星,为引力研究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他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罗伯特·胡贝尔
德国生物化学家,现年82岁。因“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他获得了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
让-马里·莱恩
法国著名化学家,现年80岁。因“发展了具有高度选择性的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获得了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
谢尔顿·李·格拉肖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波士顿大学数学与物理学冠名教授,哈佛大学名誉物理学教授、冠名教授和荣誉教授,现年86岁。他“因为他们对基本粒子之间统一的弱电磁相互作用理论,包括预测弱中性电流,做出了贡献”而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斯蒂芬·布赫瓦尔德
美国著名化学家,麻省理工学院卡米尔·德雷福斯化学教授,现年64岁。因“开发了用于改进大型有机分子合成过程Buchwald-Hartwig胺化反应”而获得了2019年的沃尔夫化学奖。
约翰·哈特维希
美国化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亨利·拉波波特化学教授,现年55岁。他因高效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开发研究获得了2019年沃尔夫化学奖,这些催化剂彻底改变了药物制造行业,推动了分子和合成材料设计方面的突破。
戴维·齐尔伯曼
以色列裔美国经济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农业与资源经济系的教授和主席,现年72岁。2019年他“因为纳入农业经济系统的生物物理特征来开发经济模型和计量经济决策框架,解决了几个重要领域的基本农业经济和政策问题”而获得沃尔夫农业奖。
罗伯特·伯格曼
美国著名化学家,现年77岁。因“发现可溶性过渡金属配合物对烃的碳氢键活化”,他获得了2017年沃尔夫化学奖。
哈里斯·李文
美国生物学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进化与生态学教授,现年62岁。因为“在动物农业的基本和实践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发现为动物农业的基础和实践做出贡献”,他获得了2011年沃尔夫农业奖。
迈克尔·格伦斯坦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格芬医学院生物化学教授,现年73岁。因“发现组蛋白修正以及它们在遗传规律中的角色”而获2018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格雷戈·塞门萨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儿科、放射肿瘤学、生物化学、医学和肿瘤学教授,现年63岁。因在人与动物对氧气含量的细胞感知机制方面取得杰出成就,获得2016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威廉·凯林
美国哈佛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即哈佛癌症中心的医学系教授和基础科学副主任,现年62岁。因“在人与动物对氧气含量的细胞感知机制方面取得杰出成就”而获得2016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彼得·沃尔特
德裔美籍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现年64岁。因“在非折叠蛋白质应答方面的发现”而获得 2014 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阿里姆·路易斯·本纳比
法国 - 阿尔及利亚名誉教授,神经外科医生,法国科学院院士,现年77岁。他因“开发丘脑底核的深部脑刺激”而获得2014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是一种为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减少震颤和恢复运动功能的手术技术。
罗纳德·韦尔
美国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细胞与分子药理学教授,现年60岁。因“发现细胞骨架运动蛋白”,他获得了 2012 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迈克尔·希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家,新加坡国大力学生物学卓越研究中心杰出教授,现年72岁。因“发现了细胞骨架运动蛋白这一在细胞进行物质运输、涉及肌肉收缩和促进细胞运动的分子机器”,他获得了2012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马丁·赫尔曼
美国密码学家,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现年73岁。因“发明和公布非对称公钥密码术,包括其在数字签名中的应用,以及实用的密码密钥交换方法”,他获得了2015年图灵奖。
莱斯利·瓦利安特
2010年 图灵奖
英国科学家,计算机科学博士,现任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应用数学系的教授,现年70岁。因其“对计算理论的变革性贡献,包括可能近似正确(PAC)学习的理论,枚举和代数计算的复杂性,以及并行和分布式计算的理论”而获得2010年图灵奖。
约瑟夫·斯发基斯
希腊 - 法国计算机科学家,拥有法国公民身份,现年72岁。因其在模型检查方面的工作于2008年2月4日荣获了2007年度的图灵奖。他是第一位荣获图灵奖的法国研究人员。
余金权
美国合成化学家,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授,现年53岁。他开创了碳-氢键催化和官能团化的新方法,有利于开发各种多功能、新颖和有益的化合物,并因此获得2016年美国跨领域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
杨培东
美籍华人,纳米材料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 S.K. 和Angela Chan 杰出能源教授和化学教授,现年48岁。因其“通过半导体纳米线和纳米线光子学的变革性进展,为应对全球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挑战开辟了新的视野”而获得2015年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
吉罗·麦森伯克
奥地利人,现年54岁,牛津大学冠名生理学教授和神经电路与行为中心(CNCB)主任,牛津大学马格达伦学院院士。他因在光遗传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获得了2019年沃伦阿尔珀特基金会奖,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利用光和基因改造来控制大脑细胞的活动。
戴宏杰
美籍华人,现年53岁,纳米材料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
蒂莫西·高尔斯爵士
英国数学家、数学作家,是剑桥大学纯数学和数学统计系的皇家学会研究教授,现年55岁。他因“将功能分析和组合学领域连接起来的研究”而获得1998年菲尔兹奖。
谢晓亮
美籍华人,现年57岁,生物物理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冠名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
阿莱西奥·菲加利
意大利数学家,现年35岁。因其“对最优运输理论的贡献及其在偏微分方程,公制几何和概率中的应用”而获得在2018年菲尔兹奖。
考切尔·比尔卡尔
伊朗库尔德数学家,英国国籍,剑桥大学教授,现年41岁。他因“证明了 Fano 簇的有限性以及对极小模型问题的贡献”而获得2018年菲尔兹奖。